
汽車銷售做半天沒成交?破解汽車行銷 3 大瓶頸的數位實戰法
汽車銷售做半天卻總是沒成交?這是不少汽車行銷人員在實務上最常遇到的困境。即使投入大量時間經營社群、舉辦活動、發送優惠訊息,最終卻難以有效轉換為實際訂單,面對汽車市場買氣下滑與顧客習慣改變,傳統做法已不敷使用。本文將透過 2025 年市場數據與裕信汽車的成功經驗,帶你破解汽車行銷常見的三大瓶頸,找到突破汽車銷售困局的數位實戰解方。 汽車銷售遇冷?先搞懂 2025 台灣汽車市場的真實變化 2025 年上半年,台灣汽車市場明顯轉冷,不只是某幾個品牌銷量下滑,而是整體買氣都呈現疲弱狀態。從 U-CAR 發布的 6 月份銷售報告來看,新車市場的低迷早已不是個案,而是一場全面性的「集體觀望」。對於還在第一線拚業績的汽車行銷人員來說,要成交真的比過去難上許多。但銷量退縮的背後,其實藏著不少值得關注的訊號,如果能讀懂市場脈動,就有機會找到轉機。 上半年新車銷售年減 14.4%,買氣全面遞延 根據統計,2025 年 1 到 6 月全台新車掛牌數僅 198,967 輛,不但沒能突破 20 萬大關,還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14.4%。這樣的成績對車廠、經銷商和銷售業務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。雖然部分品牌加碼促銷,但整體市場的觀望情緒仍然濃厚,很多消費者寧可「再等等」,就是不下訂單,導致不少原本準備交車的單也跟著延後。 國產與進口品牌皆受壓,特式車與售後服務逆勢成長 這波下滑不是單一品牌或進口車的問題,連國產車也無法倖免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幾款有亮點話題或優惠加持的特式車型,像是 Ford Focus Wagon 紐柏林限定版、Nissan X-Trail 安心版等,反而在 6 月逆勢成長;此外,售後服務與維修保養業績也成為部分品牌撐起業績的關鍵。這代表汽車行銷不能只拼新車銷售,而要開始思考「全生命週期」的客戶經營。 消費者期待關稅明朗,車廠與行銷人員只能先超前部署 2025 年 7 月,美國對台徵收對等關稅的「90 天暫緩期」即將結束,整個台灣汽車市場都在等川普政府的下一步。很多消費者希望能等到進口車降稅才下手,因此買氣延後幾乎是市場共識。但等待不是行銷人員的藉口——反而要趁這段空窗期提前部署,把潛在客戶留在品牌內部名單、導入會員系統、分眾溝通、推進售後轉單,才有機會等市場回溫時衝出成績。 &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