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少子化衝擊招生現場!大專與補教業如何用教育行銷翻轉招生策略?
少子化浪潮一波接一波,不只家長焦慮,連大專院校與補教業者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招生壓力,以前開課就有人報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,現在就算廣告預算加倍,效果也常常差強人意。到底該怎麼突破招生困境?本篇文章將帶你從教育行銷的角度出發,深入解析有效的招生策略,並借鏡日本成功案例,找出在台灣也能實踐的翻轉方法。 大專院校與補教業面臨的現實挑戰 根據內政部統計,台灣的出生人口從2019年開始一路下滑,2025年甚至將進入史稱「招生臨界點」的新低潮期。這股少子化浪潮不只影響到學校的人數結構,也對整個教育產業帶來結構性壓力。許多大學開始面臨系所停招,補教業者也一再感嘆:「開班越來越難,招生根本招不起來!」 從國立大學到私立技職,從明星補習班到在地小型教室,大家都在搶同一群越來越少的學生。你有沒有發現,招生花了更多力氣,成效卻一年比一年低?這已經不是單一機構的經營問題,而是整體教育市場的警訊。 生源不足,不再只是偏鄉學校的問題 以往講到招生困難,大家第一直覺是「偏鄉學校沒人念」,但現在即使是在雙北、台中這些都會區,也有補習班招不到學生、大學面臨系所合併甚至關閉的情況。生源不夠,已經從地區性問題變成全國性的挑戰,許多學校為了招生甚至不得不開出超低門檻或「先上再補件」的策略,卻仍然成效有限。 招生競爭白熱化,廣告費卻越燒越沒效 招生廣告怎麼打?過去大家還能靠捷運燈箱、升學榜單、DM派發搶曝光,現在Z世代與Alpha世代根本不吃這一套。補教業投放Google與Facebook廣告的單次點擊成本節節上升,轉換率卻每況愈下。學校投入招生預算,但學生與家長卻常常「看了不報、報了又不來」,讓招生變成一場高成本、低信任的賭局。 大學與補教業招生壓力出現「M型化」 有資源、有品牌的大學與大型連鎖補習班,依靠口碑與穩定曝光還能勉強維持;但對中小型學校與地方補教機構來說,則是越來越難生存。你會發現,招生市場已經出現M型化:一邊是招不滿、一邊是招太多;一邊在削價競爭,另一邊則開始提供更高附加價值的課程與輔導,形成明顯的兩極化發展。 傳統招生策略失靈?教育行銷缺乏的是「轉換思維」 在少子化壓力下,許多學校和補習班仍習慣用過去的方式拚招生——派傳單、買廣告、貼榜單。但你有沒有發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