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行銷學看台灣職棒「李珠垠現象」:為什麼一個啦啦隊員可以紅成這樣?
最近台灣職棒圈最熱門的話題,莫過於富邦悍將從韓國起亞虎挖角的啦啦隊員李珠垠(이주은,Lee Ju Eun)!這位韓國啦啦隊女神來台短短時間,IG粉絲數呈指數型成長,每次登場都引發球迷追逐,周邊商品銷售一空,形成獨特的「李珠垠效應」。讓我們從行銷角度解析這個現象。 現象起源:韓國職棒應援文化的跨國移植 李珠垠原是韓國職棒起亞虎的啦啦隊成員,今年被富邦悍將網羅來台。她以極具感染力的笑容、專業的應援舞蹈,以及努力學習中文的態度迅速擄獲球迷心。值得注意的是,她的成功並非僅靠外表,而是整套專業應援表現與親民作風的結合。 從行銷4P理論拆解「李珠垠現象」 Product(產品):她賣的不只是舞蹈,是「體驗」 傳統啦啦隊就是跳跳舞、炒熱氣氛,但李珠垠帶來的是一種「沉浸式體驗」。她會: 對著鏡頭比愛心、眨眼,讓球迷有「被注意到」的感覺 學中文跟球迷互動,甚至會記住常來球迷的名字 在社群上分享私下練習影片,營造「陪伴感」 這完全符合現代消費者渴望「參與感」和「真實連結」的需求,不是單純看表演而已。 Price(價格):無形情感連結創造有形收益 看球賽本來就要買票,但李珠垠的「附加價值」是免費的——她的互動、笑容、舞蹈都不另外收錢。但正是這種「免費」讓人更願意掏錢買她的周邊(應援毛巾賣到缺貨!),或是為了看她特別進場看球。這種「附加價值」有效提升了: 進場觀賽意願(特別為看她而買票的球迷) 周邊商品銷售(個人應援物成為收藏品) 社群互動價值(提升球隊整體能見度) Place(通路):球場+社群雙戰場 實體通路:球場就是她的主舞台,每次應援都像小型見面會 社群媒體: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是「李珠垠現象」爆發的催化劑。Threads、IG、抖音短影片擴散效應超強,沒去球場的人也會被圈粉 主場應援:將傳統啦啦隊位置轉化為「粉絲服務區」 線下活動:簽名會等特別企劃增加接觸機會 這種O2O(Online to Offline)模式讓影響力最大化。 Promotion(推廣):球迷自發性UGC才是關鍵 樂天官方當然有宣傳,但真正爆紅是靠球迷自發的,這種球迷生成內容(UGC)的傳播力遠比官方廣告強!: 手機直拍影片(那種「晃到不行但超真實」的畫面) 二創迷因與剪輯影片(例如「今天進場只為李珠垠,比賽什麼的不重要」) 球迷自發拍攝的應援片段(真實性帶來高感染力) 媒體跟進報導(形成話題正向循環) 其他行








